仉姓起源及来历

仉姓,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。古代党姓的党,读音(Zhǎng)掌,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,衍出成为另一支掌姓。后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,称仉氏。如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,以择邻教子名世。

中文名
仉姓
拼音
zhǎng
注音
ㄓㄤˇ
来源
西周仉督
郡望
鲁郡等
名人
仉晵、仉公等

仉姓历史发展

仉姓姓氏来源

源出有:

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时期地方官吏仉督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 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的记载:古时有仉督氏复姓,后分为仉氏、督氏,今已无此复姓。“仉”,就是“掌”的古体字,“仉督”也就是“掌督”,其官本名叫“党正”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主管指定区域内的行政事务,后称党督,演变为掌督、仉督,其职能一样。

西周时期的行政区划,主要以“州”为本,每一州按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分为五党,每一党分为五族,每一族拥有一百家(户),构成一个基层的行政单位。每党的行政长官就称作“党正”,负责掌管本党之内五百家(户)的政令行使、民众教化之事,战时则负责从每家抽一丁,五百丁为一师,编入军制以供中央王朝驱策。党正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。这在典籍《周礼·地官》中有记载:“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”。党正之职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官秩正一命,即正九品。古代,“党”、“掌”、“仉”三字同音通义,可以互假,因此,“仉督”是“党正”的化称。

在仉督(党正)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仉督氏,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仉氏、督氏、党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该支仉氏姓源繁复,不可一论。
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,属于以音讹改字为氏。 据传说,仉氏主要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。古代党氏的“党”字读zhǎng(ㄓㄤˇ)音,故党氏中有一支以zhǎng(ㄓㄤˇ)为姓氏,成为后来的掌氏。后掌氏族人中又分衍出以zhǎng(ㄓㄤˇ)音为姓氏的仉氏,即仉氏起源于党氏。著名“亚圣”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,以择邻教子出名。今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四公里之遥,党家山村的东面三公里处为即仉林村。在今山东省新泰市,据老人所述,新泰市禹村镇大寨村仉氏祠堂曾有牌匾“亚圣外家”,在“破四旧”中被毁,祠堂被改为知青宿舍,后荒废。

不过,据历史文献《孟子世家族谱·世谱》中记载:“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,允生庄公同,同有弟三:长庆父为孟孙氏,庆父四传庄子速,速七传激,字公宜,激娶仉氏,魏公子仉启女,于周烈王四年(公元前372年)四月二日己酉生轲,字子车、又字子舆。”因此,有学者认为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启的女儿,虽然关于魏国公子仉启无考,但推测仉氏是山西并州人。

回族仉氏,源出元朝诗人仉仉沙的后裔。仉仉沙氏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而在仉仉沙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化为单字汉姓者,称仉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仉姓迁徙分布

仉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四十三位门阀。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仉姓起源于党氏,为掌姓所衍改。古代“党”的读音为(Zhǎng)掌。春秋时,鲁国有大夫党氏,是周王族的旁支之后。其后人曾为掌氏最终衍变成仉氏。战国时期“亚圣”孟子的母亲就是仉氏族女。仉姓望居鲁郡(西汉初置鲁国,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,在今山东省曲阜、泗水一带)、琅邪郡(秦始皇置郡,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)、敦煌郡(汉武帝置,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)。

仉姓人口分布

今安徽省阜阳市、阜南县、金寨县、山东省的新泰市、寿光市、平度市、济南市商河县、德州市夏津县、武城县、滨州市、青岛市胶南县、市南区、昌邑县、邹平市、沂南县,河北省的石家庄市、沧州市盐山县、黄骅市、衡水市、枣强县、秦皇岛市、承德市、唐山市,吉林省的长春市、榆树市,江苏省的盐城市、阜宁县、连云港市东海县、苏州市,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、饶河市,辽宁省的丹东市,本溪市,沈阳市,上海市,北京市,天津市等地,均有仉氏族人分布。

仉姓传统文化

仉姓郡望堂号

鲁郡:亦称鲁国、鲁国郡。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,治所在鲁县(今山东曲阜)。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、泗水、滋阳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。另外,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,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,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,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,继而恢复曲阜原名,而治所均在兖州。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。

琅琊郡:亦称琅琊国、琅岈郡、琅玡郡。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,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,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在境内设琅琊郡,并附置琅琊县,治所均在琅琊(今夏河),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。西汉时期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并增琅琊国、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,下辖五十一县,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、即墨、崂山、胶县、胶南、沂水、营南、日照、五莲、赣榆(今江苏赣榆)及青岛等地。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(今山东临沂)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。北魏时期治即丘(今山东临沂)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。唐朝时期又裁废,境地归胶州、诸城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,唐朝乾元初年(戊戌,公元758年)曾废黜,后又有沂州琅琊郡。从魏、晋朝时期起,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(国)。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,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。

敦煌郡:西汉朝元鼎六年(庚午,公元前111年),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,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,其时下辖敦煌县、龙勒县、效谷县、广至县、渊泉县、冥安县等六个县,是为敦煌设治之始。敦煌郡据有阳关、玉门关,与酒泉郡、武威郡、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“丝绸之路”,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,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。

鲁郡堂:以望立堂。

琅玡堂:以望立堂。

敦煌堂:以望立堂。

仉姓家谱文献

山东寿光仉氏家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。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县档案馆。

天津蓟县南仁仉氏家谱,著者待考,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。

仉姓字辈排行

山东新泰仉氏字辈:“传俊学兴元义,仁和世彦廷,振笃庆新荣,保证安乐长……”。

山东平原仉氏字辈:“柯维秉续元继志万立长青”。

山东寿光仉氏字辈:“连永佃明……”

黑龙江、吉林榆树仉氏一支字辈:“金国风玉喜(宏)”。

江苏连云港仉氏字辈:“立加传孝道”。

江苏盐城仉氏字辈:“必有余(于)庆子承大”。

山东平度大泽山仉氏字辈:“瑞云丰登……

仉姓宗祠楹联

姓启党氏;成名邹邑

上联典指仉姓为春秋时期的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。下联典指孟子的母亲仉氏,在邹邑教子成名,被誉为亚圣之母。成语“孟母三迁”本此。

择邻教子;善诱成名

全联典指孟母仉氏。

源承党姓;望出雁门

全联典指仉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。

孟母择邻教子;仉公谋政忘私

上联典指孟子的母亲仉氏,知书识礼,有“断机教子”、“三迁择邻”等历史佳话。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经,对百姓有爱心,宽厚待人政绩好,永乐年间,他被降职到常山县去当县官了,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。

敦煌郡丰田毓秀;琅琊堂泰业锡光

全联典指仉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父官御史有惠政;子为贡生留芳名

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经,明洪武年间由本县簿授训导,历任开封、太原知府,因为官清廉、有能力而升任河南道御史。永乐初年因上疏言事,被贬为常山知县,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。下联典指仉经仉经的儿子仉一豪,为明朝时期的贡生。

洪武御史有惠政;南朝贵族传芳名

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经,高苑人,有惠政。下联典指南朝梁国四公子之一姓仉。

人幼年轻当奋进;几净窗明好攻书

此联为仉姓“仉”字析字联。

鲁国大夫,功垂万古;孟门仉氏,绩耀千秋

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党氏。其后人就有一支以其读音成为掌氏,掌氏的后人又有一支以其读音衍变成为仉氏。下联典指孟子的母亲仉氏。

仉姓姓氏名望

仉姓仉氏

在此单指战国时期孟母仉氏,即伟大的思想家、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(孟轲)的母亲。仉氏知书识礼,她为了使孟子得到好的环境教养,曾迁居了三次,有句成语就叫“孟母三迁”,就是典出于她教子有方的故事。后来,孟子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,成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。孟子的母亲史书上称为“仉氏”。

仉姓仉晵

南北朝时,南朝梁有四公子,其中之一名仉晵。然而后世有人认为《梁四公子传》为虚构之作,其实并无其人。

仉姓仉公

明朝人,洪武年间,他在高苑县当个书记官,对百姓有爱心,宽厚待人,政绩好,后来就升为河南道御史的高官,也就是省级主要领导人了。但官场上明争暗斗很多,仉经山东人直性子,常受挫折。到了永乐年间,他又被降职到常山县当县官了,这时他政治经验更丰富,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,深受百姓爱戴。